施家洋房位于望恩桥附近,这栋红房子是怎么来的呢?故事还得从民国初年说起。
当时黎里的下丝村有个叫施菊生的小伙儿,因为聪明伶俐、手脚勤快,在拜师学烹调后,练就了一手好厨艺。选料、刀功样样拿得出手。之后他娶妻成家,在黎里横街上开了一家小饭馆。
因为夫妇俩为人厚道,所以饭馆生意很火。可是施菊生夫妇没有靠山,遭到同行嫉妒,常常有小流氓前来吃白食,时不时还敲诈一笔。没办法,后来饭馆歇业,夫妻俩去了浙江南浔庞家做帮佣。
庞家掌门人庞元济继承父业,有丝厂、造纸厂、酱园等,生意极其兴隆。后来,庞元济到上海置业,随带侍从多名。施菊生烧得一手好菜,其妻子心灵手巧,于是相随来到了上海滩。
一晃十多年,主仆之间感情笃深。1929年,庞夫人突发奇想,想要跟随施氏去黎里乡下走一走。在看到之前施氏住的屋子早已破烂不堪后,庞夫人决定为她在乡下造一幢洋房。
造房的木材、砖瓦、石灰等,都是由庞家从南浔运来的,工匠也是庞家请的。这些工匠早年为庞家在南浔建房,在建造黎里这座小洋房时熟门熟路的,不到半年就造好了。
不过关于施家洋房究竟谁建造的,还有另一个版本。说是建造洋房的不是庞元济的媳妇,而是庞元济的儿媳。
施家夫妇于八年抗战中先后去世。两人育有二女,从小生活在上海。1949年,妹妹去了台湾,姐姐回到黎里,招了女婿,后来洋房的大半卖给了别人。
整幢施家洋房坐西朝东,沿街大门前有一对四方细磨石子门柱,左右安坐着两尊石狮,铸铁的大门早已不见踪影。登上三级水泥阶梯,是40平方米的园子,迎面墙上镶嵌着“1929”的字样,述说着它的历史和当年的精美。
洋房的主体建筑共三进,第一、第二两进以厢楼沟通,建成了走马堂楼的形式。西边是一平屋,作为厨房,屋面是平台,作为晒台。总体风格属于西式洋房,但实际上,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。
除了两座门楼和外墙外,整个建筑还是中国传统样式。楼顶铺的瓦以及滴水的瓦当,能看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。石狮子和走马楼,也是中式的。
经历了风风雨雨,第一进门楼上的装饰花纹已大部分不存在,但是从房子的细节处慢慢品鉴辨别,仍旧能看出过往建造时的精巧用心。